“鉴于近期事态发展,并与我们的欧洲及国际伙伴密切磋商后,我认为此刻是采取建设性步骤的恰当时机,即暂停依据(荷兰)《货物供应法》就安世半导体发出的命令。
过去几天,我们与中国当局进行了富有建设性的会议。我们对中国当局为确保向欧洲及世界其他地区供应芯片而已采取的措施持积极态度。
我们视此为善意的展现。未来一段时间,我们将继续与中国当局进行建设性对话。”
北京时间19日傍晚17点,荷兰当地时间上午10点,荷兰经济事务与气候政策部部长文森特·卡雷曼斯,在其位于社交媒体X(原推特)的个人主页上,挂出上面这则声明。

细数之下,这篇满是外交辞令官方到极致的声明,刚好一百个单词整。即使翻译过来,也不过区区一百二十余个汉字而已。
而如此这般的轻巧,便将之前那场爆发于9月30日,迄今为止持续达51天,席卷了几乎全球汽车产业的惊天风波,试图轻轻揭过……
火中取栗的闹剧
自本次安世半导体危机爆发起,C次元就一直在密切关注事件的进展。针对事件的经过,这里不再进行赘述。如有不了解的朋友,可依次观看本公众号于10月15日推送的《“强制接管”安世半导体,荷兰政府为自己挖下万丈深坑》,以及10月24日推送的《安世半导体那事,反转了!》两篇内容。这里只针对目前阶段性的结果,进行系统性评估,并给出我们的结论。
首先可以明确的是,荷兰官方为什么会最终选择以撤回冻结令的方式作出实质性的让步,直接原因是中国商务部精准、迅速且有力的反制措施,打中了荷方的要害。

在荷兰政府依据1952年发布的所谓《商品供应法》,宣布冻结闻泰科技所掌握的安世半导体的股权之后,安世荷兰方面已迅速在其系统内剔除CEO张学政以及相关中方人员的权限。对此,中国商务部于10月4日发布禁令,禁止安世半导体产品对外出口。
在遭到这一反制后,安世荷兰方面不断升级对抗措施,包括不再按照结算规则向安世中国方面支付货款、拒绝支付员工薪酬等。更是在10月26日,宣布停止向中国方面供应晶圆,试图反向逼迫中方对其进行让步。
然而问题在于,安世半导体的供应链末端在东南亚以及东亚地区,尤其是占全球约70%的封装测试环节集中在中国东莞的工厂。这就使得中方反制措施落地后,其供应即刻遭到实质性切断,进而波及欧洲乃至全球汽车供应链。
随着管制令的到来,各大车企被迫消耗其库存芯片来维持生产线,各路汽车零部件巨头的库存也同步告急,本田北美工厂甚至一度停产。全球车企经济损失使得欧盟内部,尤其是德国、法国等汽车制造大国对荷兰的单边行动产生强烈不满。

▲ 到底怎么想的啊,难道一开始认定了坑死闻泰科技,中国商务部会无动于衷?
尽管欧洲政客明面上必须“维护盟友”,但通过台面下的渠道,仍向荷兰政府施加了巨大的压力。毕竟,荷兰在突然发难之前,也没和其他欧洲邻国,乃至于安世半导体的主要客户们提前打过招呼……
其次,推动荷兰政府下此黑手的直接原因,是美国商务部于9月29日推出的“50%穿透规则”,于10月底中美高层会晤后,被宣布暂停执行一年……
这就造成了一个令人异常尴尬的局面,近乎直接出卖了荷兰乃至于直接决定采取措施的卡雷曼斯本人,使得其被迫直接暴露在与自身体量不相称的对手直接怒火之下,被迫扛下全部的雷。

▲ 事件的第一责任人,荷兰经济事务与气候政策部部长文森特·卡雷曼斯,微笑中透出一种澄澈的愚蠢——欧洲现在遍地这种政客
毫无疑问,荷兰的相关决策部门要么是严重误判了中方对这一行为的反应,以及随之而来的强力反制,或者是对于全球半导体产业分工体系以及相互依存度缺乏必要的常识。当然,更大的可能,是他们两者皆是。
就在几天之前,卡雷曼斯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仍旧嘴硬坚称“不后悔”,但实际如果有可能将时间倒回到9月30日,相信其绝对会三思而后行。
所有人一同承担代价
笔者此前在与C次元栏目编辑讨论时认为,整场闹剧将会在10月结束之前,以荷兰认栽撤回冻结令的方式收场。
然而事情的结果虽如同最初预料,但事件却被大大延长了,尽管在本月第一周结束时就曾经传出过“荷方已接近妥协”的消息,但最后又拖了将近两周时间。
其背后,仍是美国黑手在作祟。

▲ 没错,哪哪都有我!
根据摆明是“奉旨泄密”流出的法庭文件,美方官员曾明示荷兰方面,以撤换安世半导体的中国籍CEO为条件作为其不被列入美国出口管制清单的交换条件。而美国的“50%穿透规则”则为荷兰的干预提供了关键的法律借口。
作为北约成员,荷兰在最近半个世纪以来,于安全乃至外交层面上对美存在深度依赖,这种同盟关系使其决策深受华盛顿的影响,并畏于对其表达哪怕是据理力争维护己方利益的姿态。
此外,荷兰或许试图通过主动配合美国,在欧美关系中提升自身地位。早在2023年,荷兰已牵头组建“欧洲半导体联盟”,此次对安世半导体出手,可能意在展示其维护“欧洲技术安全”的姿态,以争取欧盟内部的支持。
但荷兰现政府终究是打错了算盘。特别是11月初,中美高层在直接沟通并达成部分妥协后,甚至出现了美国老大已然先行撤退,荷兰小弟却因为未获得其准许撤退,被迫继续死扛的黑色幽默场面……

▲ 不过是主人的任务罢了……可问题是,主人自己先跑了!这可咋整?
而尽管安世半导体的风波解决后,全球汽车产业链避免了短期内崩溃的最坏结果,但其带来的深远影响正在重塑相关领域的未来格局。
从全球半导体产业角度来说,供应链安全逻辑超越效率逻辑,自主可控成为核心议题。
安世事件如同一场压力测试,揭示了地缘政治已成为半导体供应链中不可预测且威力巨大的变量。它警示所有跨国企业,在战略关键领域,纯粹的商业效率和全球化分工可能让位于国家和区域的经济安全考量。
各国及企业将加速推动半导体供应链的多元化和本土化布局,例如建立“美国+1”或“欧洲+1”之类的备用产能。这一改变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区域性供应链的韧性,但也可能导致全球产业效率下降和成本上升。

对全球汽车产业来说,过度依赖单一供应商的风险暴露,促使采购策略深刻调整。
此次因安世芯片供应波动引发的停产危机,让汽车制造商深刻认识到供应链脆弱性的巨大风险。未来,主流车企很可能将采取分散供应商、加强与多家芯片厂商的直接合作、甚至投资或自建部分关键芯片产能的策略。
同时,这一事件也可能促使欧洲车企更加积极地与中国半导体供应商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因为中国不仅拥有庞大的市场,更在供应链的稳定性和成本方面展现出优势。
而从全球供应链治理的角度看,其展示了“相互保证制约”的新平衡模式。
此次事件中,中方通过精准的出口管制工具,有效反制了他国的单边行政干预,并最终捍卫了本国企业的合法产权。这为全球化时代的供应链治理提供了一个典型案例:在高度相互依赖的产业网络中,任何国家若试图利用其管辖权优势进行单边遏制,都可能引发对称或不对称的反制,其结果往往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甚至可能损及自身更甚。

▲ 闻泰科技的控股权,何时能够恢复?
这或许会迫使各国在未来处理类似争端时更加谨慎,更多地依赖多边规则和对话磋商,而非单边强制手段。然而前面这种“或许”,只是针对正常人而言。
在本文的最后,笔者并不打算说点什么“安世半导体事件落幕,并非事件的简单结束,而是全球产业链在权力政治与商业逻辑剧烈碰撞后进入新阶段的开始”之类的套话。毕竟其意思在前文中已经明确阐述,为了总结而总结不符合笔者一贯的风格。
因此,这场持续51天的风波,其真正的句号远未画下。荷兰的撤回命令,更像是在巨大现实压力下的一次战术后退,而非战略转向。
目前为止的一切,证明了在高度互联的全球化体系中,任何基于零和博弈的“抢劫”行为终将反噬自身,也为所有国家敲响了警钟:将经济问题武器化,最终破坏的是全球增长与稳定的共同根基。

▲ 逆全球化的趋势暂时是不会逆转的,我们必须做好准备
贼胆可暂时压制,但贼心是否不死,未来会否以更隐蔽的方式卷土重来,将取决于各方能否真正恪守契约精神、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原则——
吗?
并不是!
最近十年以来,一次又一次的教训说明了,决定这一切的是我们是否足够强大,是否让挑衅者付出其无法承受的代价。
全球供应链的韧性,其实已经经不起再来一场这样的“安世风波”。

而守护这一切的,唯有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