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令人感到奇怪的是,尽管俄罗斯面临着长期的芯片制裁,普京的政府并未表现出像中国那样的焦虑和紧迫感。去年,俄媒宣布“成功量产350纳米芯片”时,许多网友戏谑道:“这个数字是不是多写了个零?”然而事实就是如此——俄罗斯的芯片技术仍停留在350纳米这一水平,计划要到2030年才能突破28纳米技术。
与此相比,中国的芯片技术早已能够量产14纳米工艺,并且正不断努力攻克7纳米的技术难关。为什么两者之间的差距如此之大,而俄罗斯却没有表现出什么特别的关注呢?这个谜底其实隐藏在俄罗斯的军工黑科技和其独特的产业结构中。

然而,俄罗斯的产业结构却呈现出一种“偏科生”的状态。虽然军工、能源、航天等产业扮演着支柱角色,但民用电子制造业几乎空白。你在莫斯科的街头很难看到任何具有全球知名度的俄罗斯手机或电脑品牌。这也意味着,俄罗斯的芯片进口量在全球范围内微不足道,仅占全球的千分之一。简而言之,这就像是在一场盛大的宴会上只捞到了一勺汤,剩下的几乎没有。

因此,俄罗斯对高端芯片的需求相对较小,不会像当前那样对全球芯片市场造成重大冲击。遗憾的是,美国的制裁就像是落在棉花上的拳头,无力对俄罗斯产生实质性的影响,甚至连俄方的“脖子”都没有真正卡住。
随着俄罗斯在军用芯片领域的不断突破,其设计思路也在朝集成电路的方向发展。甚至,俄罗斯已经将晶体振荡器部分或完全取代了传统的集成电路功能,这也是从“晶体”到“晶电”的一次重要跨越。
俄罗斯的防空系统和高超音速导弹是否需要芯片?当然是需要的,但它们采用的是“模拟电路”技术。苏联曾经看好电子管技术,认为它更能抵御电磁脉冲,适应核战环境。如今,俄罗斯继承了这一传统,采用“他激晶体振荡器”等黑科技来替代数字芯片。例如,S-400防空系统虽然没有采用先进的芯片制程,但仍然能够精确拦截400公里外的目标。这个技术虽然不追求顶尖性能,但追求的是在极端环境下的稳定性,堪称“硬核”技术。
2024年,俄罗斯宣布其首台国产光刻机成功问世,支持350纳米制程。虽然从全球视角来看,这项技术的发展仍然停留在30年前的水平,但对于俄罗斯而言,这无疑是一个标志性的成就,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与此同时,俄罗斯在攻关极端超短波技术的同时,也已设定了明确的下一目标:到2026年,要突破100纳米的技术瓶颈,并力争向130纳米的技术进一步进军;到2030年,还要继续努力实现28纳米技术的突破。
尤为重要的是,俄罗斯在光刻机核心技术领域拥有一项独特的“秘籍”——那就是EUV光源技术。荷兰的ASML在研发极紫外光刻机时,曾采用了俄罗斯科学院的光源理论。如今,俄罗斯科学院正在研发11.2纳米波长的X射线光刻机,力图绕开ASML的技术壁垒。

与中国每年生产数亿部手机、几千万辆汽车,对7纳米以下芯片有巨大需求不同,俄罗斯并没有面临类似的压力。其本土的军工级芯片能够自给自足,而民用芯片则主要依赖中国进口。自2022年西方制裁以来,俄罗斯90%的手机和电脑都换成了中国品牌。另一方面,俄罗斯的军工体系仍沿用苏联时期的“机械堆砌”哲学——设备不追求精密和耐用,而是追求低成本、战时能够快速量产。而从“可替代零件”到“核心技术”的这一步之差,实际上让我们深刻意识到,芯片技术的未来并非如我们想象的那样掌握在自己手中。
俄罗斯之所以能够保持冷静,是因为其需求与能力高度匹配。只有在掌握了先进芯片核心技术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发展出高品质的晶体振荡器。同样,只有突破了高端光刻机的核心技术,才能将350纳米工艺技术走在行业前沿。这种“实用主义”的做法,虽然不显得光鲜亮丽,但却有效地保障了国家的安全。